语文的演变02
07修辞:辞达而已矣,实在不容易
修辞
“修”是修饰的意思,"辞"指言词。 修辞就是修饰言论,也就是在使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,为提高表达效果,而采用的多种语言表达技巧。这些语言表达技巧有很多形式,据说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,七十八小类。我们这里只讲常见的修辞:比喻、借代、夸张、拟人、拟物、设问、反问、反复、排比、对比、引用、对偶、双关、反语、互文、并提、顶真(针)。
比喻
比喻的本质是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,用一个事物来表述另一个事物。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(被比喻的事物)、喻体(作比方的事物)和比喻词(比喻关系的标志)构成。
![]() |
比喻,是古今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,也叫譬[pì]喻,分明喻、暗喻、借喻三类。明显地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所说的事物叫明喻,喻词常用“如、若、似”等。如“肤如凝脂”(皮肤像凝冻的脂膏一样)。把比喻的事物和所说的事物说成一个东西,叫暗喻。它常用判断句形式来表示。如“如今人方为刀俎[zǔ],我为鱼肉,何辞为?”(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[zhēn]板,我们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,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?)。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所说的事物,叫借喻。如“朽木不可雕也”(腐朽的木头是不能雕刻的,朽木指不可教育的人)。
博喻,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铺陈形式,作者为了突出某个事物,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,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设喻,形成一连串(两个或两个以上的)比喻,就叫博喻。
如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:层层的叶子中间,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,有袅娜地开着的,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;正如一粒粒明珠,又如碧天里的星星,又如刚出浴的美人。其中把荷花比作“明珠”、“星星”和“刚出浴的美人”,分别从色彩、光华和给人的感受等角度,抓住光亮、隐约闪烁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凸显荷花的美。
通过上面的例子,不难体会比喻的作用与好处主要是:化平淡为生动,化深奥为浅显,化抽象为具体,化冗长为简洁,使文句表达形象生动,通俗易懂,更富美感。
借代
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,而用与事物本体的一部分或部分属性来代替本体,就叫借代。它强调两者的相关性而不是相似性(比喻)。其作用是以简代繁,以实代虚,以奇代凡,以事代情,既形象生动又能够突出本体特征。如:
“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”(老人和小孩儿,都安闲自在,快快活活。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事物)。
“金就砺则利”(金属刀具,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)。
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(富贵人家的食物多得都变臭了,路边却有冻饿而死的人。“朱门”是房屋的一部分,“骨”是人体的一部分,以部分代整体)。
“英雄无用武之地,故豫州遁逃至此”(英雄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,所以刘备才逃到这里来。以地名代刘备,因刘备曾任豫州牧)。
例:
五十年间万事空,懒将白发对青铜。(陆游《又又》)
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之劳形。(刘禹锡《陋室铭》)
主人下马客在船,举酒欲饮无管弦。(白居易《琵琶行》)
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(白居易《长恨歌》)
我堂堂须眉,诚不若彼裙钗。(曹雪芹《红楼梦》)
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(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)
何以解忧,唯有杜康!(曹操《短歌行》)
容易与借代混淆的是借喻,它们都有替代的成分,事物本体不出现。不过,它们的差异必须分清:借喻是"比喻",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,即要求喻体和本体(不同事物)有相似性,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,否则不能构成比喻;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,常是事物的一部分或部分属性代整体。
试着对比辨析下面句中的修辞手法,是借喻还是借代: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(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)
沙鸥翔集,锦鳞游泳。(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)
两岸青山相对出,孤帆一片日边来。(李白《望天门山》)
每当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,我常能看到红领巾的身影!
夸张
为追求鲜明生动的表达效果,可以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。运用丰富的想象力,在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,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,便是夸张,也叫夸饰或铺张。
夸张的作用在于突出重点或特征,烘托气氛,增强联想,给人启示。它能通过形象化的语言,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加工,给人以异乎寻常的感觉,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。如:
“齐之临淄三百闾,张袂成阴,挥汗成雨,比肩继踵而在,何为无人?”(齐国都城临淄有成千上万的人家,每人都张开袖子,就能把太阳遮住;挥一把汗,就会像落雨一样。街上的人肩并肩、脚跟脚,怎么说没有人呢?这是把看来不可能的事说成可能发生的事,竭力渲染)。
人固有一死,或重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
译释: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,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,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。 用"泰山"和"鸿毛"来比轻重,将死的价值夸大和缩小,夸大和缩小中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泾渭分明的价值取向。
秦有余力而制其弊,追亡逐北,伏尸百万,流血漂橹。
译释: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,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,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,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,血流成河,可以漂浮盾牌。
用"百万"的"伏尸" 和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来形容战争的残酷,夸大的描述中刻画了秦国的强大和残忍,以及其他国家的弱小和惨败。
仿照上面的例子,大家可以试着品析下面句子中的夸张及其作用:
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粉面含春威不露,丹唇未启笑先闻。
大虫见掀他不着,吼一声,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,震得那山冈也动了。
这葡萄别说吃了,看一眼也舒服半天,要是吃它一串,准要甜几天哩!
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。
对 偶
对偶就是“对对子”,也称“对仗”。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,词性相对,结构相同,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构成。其好处主要有两方面:音律上便于吟诵,有音乐美:音节的和谐,节奏的明快,给人一种结构整齐的美感;表达上形式整齐,表意凝炼,表达酣畅。
对偶分为工对(严格的对偶)、宽对(宽松的对偶)。例如:
山水本无知,蝶雁亦无情;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,一视同仁,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,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。(宽对)
墙上芦苇,头重脚轻根底浅;山间竹笋,嘴尖皮厚腹中空。(严对)
请朗读下面例句,试着参考译释体味对偶的效果:
南声函胡,北音清越。(苏轼《石钟山记》)
译释: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,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悠扬。四字对,写了不同方位石头的不同音响效果。
歌台暖响,春光融融;舞殿冷袖,风雨凄凄。(杜牧《阿房宫赋》)
译释:歌唱的台上声响充满暖意,好像春天到来那样融和,跳舞的殿里长袖带来的寒气,如同风雨交加那样清冷。两个句子相对,分别写出了歌唱和舞蹈的不同情景。
左手持刀尺,右手执绫罗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译释:左手拿着剪刀和尺子,右手拿着绫罗绸缎。五字对,写了兰芝姑娘的手巧和忙碌。
顶 真
顶针又称顶真、联珠或蝉联,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(或结尾之词)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(词),使相邻分句蝉联。这是一种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联句手法,可以使上下文环环紧扣,联系紧密而引人入胜。例:
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《老子》
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《老子》
出门看火伴,火伴皆惊慌。《木兰诗》
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《木兰诗》
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《木兰诗》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《大学》
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《大学》
双 关
双关,就是“一语双关”。双关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意在彼,言外有别意,耐人寻味。
例如: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(陶渊明《饮酒》)
译释:在舍东的篱笆下采摘菊花,悠闲中见到了深远的南山。“悠然”有“遥远”的字面意思,即南山在一定的距离之外,也有诗人采菊时心“旷远”的意思。诗人有了这种心境,对眼前的美景才有“悠然”的神情和感受。所以“悠然”的双关意义值得玩味。
九边烂熟等雕虫,远志真堪小草同。(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)
译释:我对边防事务娴熟精通,却被人看作雕虫小技不予重用,自己虽怀抱远大志向,到头来也是和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相同。 “远志”的字面意思是一种植物的名称,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可入药。但诗人在这里显然不是在谈草药,而是在谈自己的远大理想,所以,“远志”是用来形容自己的远大志向。
枝枝相覆盖,叶叶相交通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译释:松柏梧桐枝枝叶叶相互覆盖,心心沟通相融。“交通”有诗句中描写的枝叶交错的意思,更有仲卿和兰芝心心相印的意境描写,正所谓生死相依,永结同心,其爱情的坚贞让人赞叹不已。
下面的请大家自己体会:)
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(刘禹锡《竹枝词》)
空对着,山中高士晶莹雪;终不忘,世外仙姝寂寞林。(曹雪芹《红楼梦》)
互 文
互文,又叫互辞、互义,是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或句子,分开成上下各一个,上下两个短语或短句的文意相呼应补充,合起来表达完整的意思,叫互文。就如“南来北往”,并非“从南面来的”和“到北面去的”,而是“南北各方来来往往的”;“龙飞凤舞”其实是“龙凤飞舞”的意思。
互文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淡,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,追求对仗的工整、格律音韵的协调而采用的语言技巧。在连贯性的话语中,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或句子有意识分开,前后各出现一个,互相补充、呼应,彼此隐含渗透,合而见义,理解时必须上下文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表达意思。
例: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(王昌龄《出塞》)其中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难道是“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”吗?当然不是。“秦”和“汉”互文互补。意为: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,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。
例:
十三能织素,十四学裁衣,十五弹箜篌,十六诵诗书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译释:十三到十六岁的时候就先后学会了织布、裁衣、弹箜篌和诵读诗书。
叫嚣[xiāo]乎东西,隳[huī]突乎南北。(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)
译释:到处大喊大叫和骚扰。 “东西”和“南北”互补。
东船西舫悄无言(白居易《琵琶行》)
译释:东西各面的游船画舫上都寂然无声了。“东船”与“西舫”互补。
下面例子请自已试着推测、理解、体味:
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(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)
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(诸葛亮《出师表》)
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(杜牧《泊秦淮》)
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。(《木兰诗》)
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(《木兰诗》)
并 提
并提与互文正相反,是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并列地放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,就叫并提。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,文辞简练,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。有人称之为“合说分解”,是很有道理的。并提是将两部分内容压缩在一个句子里,解读时必须分开解释,例如:
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。(韩愈《师说》)
译释:不理解文句,倒急于向老师学习;不能解答疑难问题,却反而不愿向老师求教。
耳目聪明。(《后汉书·华陀传》)
译释:耳朵听得清楚,眼睛看得分明。
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。(诸葛亮《出师表》)
译释:如果有做坏事,犯国法的,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处罚;如果有尽忠尽善的,则交给主管官员对他们进行奖赏。
上述例句都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方法,译释都对句子的并提部分作了调整,使它们成为两个平行的句子。
又如:夫钟、蠡无一罪,身死亡。(《史记.韩信庐绾列传》)如果我们把这里的“死亡”当作一个词来理解就错了。因为按之史实,自杀而死的是大夫钟,逃亡逸去的是范蠡。此句实为:“夫钟无一罪,身死;夫蠡无一罪,身亡(逃亡)。”
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《三峡》一文中就有“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”、“素湍绿潭,回清倒影”两处运用了并提手法,请试着解析其义。
引 用
引用,即把前人的原话引进自己的文章里的一种修辞手法。其作用可以用前人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,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;还可以用前人的话来抒发自己的情思,使文章典雅经济,读起来饶有趣味。直接说出引文出处(或书名,或作者)的为明引;不指明引文出处,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,使人分不清哪是引文,哪是本文的,是暗引。古代文人常引用《诗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老子》等等经典中的语句。
如《左传·晋灵公不君》片段:
晋灵公不君。厚敛以雕墙。从台上弹人,而观其辟丸也。宰夫胹(ér)熊蹯(fán)不熟,杀之,寘(zhì)诸畚,使妇人载以过朝。赵盾、士季见其手,问其故,而患之。将谏,士季曰:“谏而不入,则莫之继也。会请先,不入,则子继之。”三进,及溜,而后视之,曰:“吾知所过矣,将改之。”稽首而对曰:“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《诗》曰:‘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’夫如是,则能补过者鲜矣。君能有终,则社稷之固也,岂惟群臣赖之。又曰:‘衮职有阙,惟仲山甫补之。’能补过也。君能补过,衮不废矣。”
参考译释:
晋灵公不行君道,大量征收赋税来装饰宫墙(过奢侈的生活)。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,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。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,他就把厨师杀了,放在筐里,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。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,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,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。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,士季说:“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,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。让我先去规劝,他不接受,您就接着去劝谏。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(伏地行礼三次,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),到了屋檐下,晋灵公才抬头看他,并说:“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,打算改正。”士季叩头回答说:“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,犯了错误能够改正,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。《诗·大雅· 荡》说:‘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。’(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,但很少(有人)能坚持到底。)如果这样,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。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,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,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。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又说: ‘衮职有阙,惟仲山甫补之。’(周宣王有了过失,只有仲山甫来弥补。)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。国君能够弥补过失,君位就不会失去了。”
拟人和拟物
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,赋予物以人的特征;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,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。拟人和拟物是将事物“人化”,或将人“物化”,或将甲物“乙物化”。拟人,如: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,红旗飘飘把手招;拟物,如:咱们老实,才有恶霸,咱们敢动刀,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。拟人和拟物的好处在于能使所写“人”或“物”色彩鲜明、描绘形象,表意丰富,体现明确的感情倾向;也可以在增加语言生动性、形象性的时候,突出事物特征。
例如:
自胡马窥江去后,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(姜夔《扬州慢》)
译释:自从金兵南侵以后,就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,也对战争表示厌恶。“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”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,作者借“废池乔木”所表露的一个“厌”字,将对战争的憎恶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。(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)
译释:关在笼子里的鸟思恋以往的树林,养在池塘中的鱼思恋过去的深潭。“羁鸟恋”和“池鱼思”也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,“恋”和“思”是对自由的一种向往,作者借动物的人类思想化语言来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。
雄兔脚朴朔,雌兔眼迷离,两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(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)
译释:雄兔的脚上毛蓬松,雌兔的眼睛眯成缝,两只兔子并排跑,怎么能辨别我是雌还是雄? “安能辨我是雄雌”是把人当作物来写,动物才讲雄雌,问“安能辨我是雄雌”,显然是主人公用幽默的语言说明女扮男装是难以分辨的。
请试着辨析下面句子中的修辞手法,并体味其表达效果:
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。(王安石《书湖阴先生壁》)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(王之涣《凉州词》)
那群红领巾从校门口飞了出来!
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。
问世间,情为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?天南地北双飞客,老翅几回寒暑。欢乐趣,离别苦,就中更有痴儿女。(元好问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)
设问和反问
设问的特点是“明知故问”,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。目的是强调问题,通过问题引起人们注意,启发人们进行思考。反问的特点是“无疑而问”,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,以加强语气,增强表达效果,句末一般打问号,有的也可打感叹号。反问与设问区分很容易:从形式上看,反问有问无答,反问的“问”中已经包含了答案;设问则是自问自答。
设问,如:
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,何也?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。(贾谊《过秦论》)
译释:(强大的秦朝)经不起陈涉振臂一挥就国破人亡,并被后人讥笑,这是为什么呢?就是因为不行仁义,而使攻势和守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的缘故啊。
呜呼,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岂非人事哉?原庄周之所以得天下,与其所以失之者,可以知之矣。(欧阳修《伶官传序》)
译释:啊!国家盛衰的道理,虽然总强调说是天意,其实还不是决定于统治阶级的政策措施吗?追溯一下后唐庄宗是怎样建立起他的统治,又是怎样遭到失败的过程,就足以说明这个道理了。
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,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,靠的是什么?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、技术的力量。
什么是路?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,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。
反问,如:
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(《论语·学而第一》)
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!(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)
毛主席都是如此,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?
难道不是我们劳动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吗?
反复和排比
反复,是根据表达需要,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两次的修辞方法。实际上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,突出某种情感,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、句子或者段落等。反复的作用首先是强调,增强语气或语势;还能起到反复咏叹,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。同时,反复还可以使文句的格式整齐有序,而又回环起伏,增加语言美。
例如:
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(李清照《如梦令·昨夜雨疏风骤》)
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(李清照《如梦令·常记溪亭日暮》)
沉默呵,沉默呵!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。
排比则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,内容相关、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。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。排比的作用与反复类似,在于加强气势,强调内容,加重感情;相同语句的重复,还可以使语言音节流畅,富于音乐美,甚至显得铿锵有力。
例如:
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(《论语·学而第一》)
予谓菊,花之隐逸者也;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;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(周敦颐《爱莲说》)
好像失了东三省,党国倒愈像一个国,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,党国倒愈像一个国,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“呈文”,党国倒愈像一个国,可以博得“友邦人士”的夸奖,永远“国”下去一样。
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,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,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,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。
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很明显:排比和反复在形式上区别很明显。反复是同一成分重复两次;排次是同一成分重复三次或三次以上。
例如:
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
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,欣欣然张开了眼。山朗润起来了,水涨起来了,太阳的脸红起来了。
请朗读下面例句,试着参考译释辨析不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:
阿兄归矣,犹屡屡回头望汝也,呜呼哀哉!呜呼哀哉!(袁枚《祭妹文》)
译释:阿兄回去了,还一次又一次回过头来看望你啊。呜呼哀哉!呜呼哀哉!
春不得避风尘,夏不得避暑热,秋不得避阴雨,冬不得避寒冻。(晁错《论贵粟疏》)
译释:春天不能躲避风尘,夏天不能躲避暑热,秋天不能躲避阴雨,冬天不能躲避冰雪。
汝之诗,吾已付梓[zǐ];汝之女,吾已代嫁;汝之生平,吾已作传。(袁枚《祭妹文》)
译释:你的诗,我已经付印;你的女儿,我已经代你出嫁;你的生平事迹,我已经写了传记。
采采芣[fú]笖[yǐ],薄言采之。采采芣笖,薄言有之。(《诗经·周南》)
译释:车前子儿采呀采,采呀快快采些来。车前子儿采呀采,采呀快快采起来。
对 比
故意把两个相反、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、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,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,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,也叫对照。运用对比,能把好同坏,善同恶,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,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。
例如:
燕雀乌鹊,巢堂坛兮。露申辛夷,死林薄兮(屈原《涉江》)
译释:燕雀乌鹊,却在殿堂和高台上筑巢啊。风姿招展的辛夷树,却枯死在乱树丛中啊。“燕雀乌鹊”和“露申辛夷”的地位和处境相对比,说明邪恶势力得势,正直不阿之士却遭遇陷害和打击,揭示了君昏国危的社会现实。
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(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)
译释:富贵人家的酒肉飘出醇香味,路上却躺着饥寒交迫而死的穷人的尸体。 两种情形相对比,刻画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背景下穷苦人民的不幸遭遇。
独是成氏子以蠹贫,以促织富,裘马扬杨。(《促织》)
译释:惟独这个成名因胥吏侵耗而贫穷,却又因为促织而荣华富贵,穿皮衣,骑大马,得意洋洋。 以成名先贫后富的对比,抨击了封建社会统治者骄奢淫逸,鱼肉百姓的罪恶行为。
反 语
反语又称“翻语”、“倒反”、“反说”、“反辞”等,就是通常所说的“说反话”,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,常含有否定、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,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。就像生活中某些特定语境下的“你来得可真早啊!”、“就数你聪明!”一样,你懂的:)
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中就有“优旃(zhān)反语谏秦王”的记载,文段如下:
始皇尝欲大苑囿,东至函谷关,西至雍、陈仓。优旃曰:“善。多纵禽兽于其中。寇从东方来,令麋鹿触之足矣。”始皇以故辍之。
译释:
秦始皇曾经计议要扩大射猎的区域,东到函谷关,西到雍县和陈仓。优旃说:“好。多养些禽兽在里面,敌人从东边来侵犯,让麋鹿用角去抵他们就足以应付。”秦始皇听到这话,就停止扩大猎场的计划。
到了《红楼梦》中,“反语”有时表现的是隐含杀意的讥刺,有时表现的却是蕴含深情的戏谑,更加灵活有趣了。请试试看,能不能理解下面两段中的“反语”:
黛玉听了,嗤的一声笑道:“你既要在这里,那边去老老实实的坐着,咱们说话儿。”宝玉道:“我也歪着。”黛玉道:“你就歪着。”宝玉道:“没有枕头,咱们在一个枕头上。”黛玉道:“放屁!外头不是枕头?拿一个来枕着。”宝玉出至外间,看了一看,回来笑道:“那个我不要,也不知是那个脏婆子的。”黛玉听了,睁开眼,起身笑道:“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‘天魔星’!请枕这一个。”说着,自己枕的推与宝玉,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一个来,自己枕了,二人对面倒下。(曹雪芹《红楼梦·第十九回·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》)
再看另一段:
贾瑞道:“我在嫂子跟前若有一点谎话,天打雷劈!只因素日闻得人说,嫂子是个利害人,在你跟前一点也错不得,所以唬住了我。嫂子最是个有说有笑极疼人的,我怎么不来,——死了也愿意!”凤姐笑道:“果然你是个明白人,比贾蓉两个强远了。看他那样清秀,只当他们心里明白,谁知竟是两个胡涂虫,一点不知人心。”(曹雪芹《红楼梦·第十二回·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》中被凤姐“夸”作“明白人”的贾瑞后来就非正常死亡了。)
小结
最后,请回想一下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不同作用吧。
比喻、借代、夸张、拟人、拟物、设问、反问、反复、排比、对比、引用、对偶、双关、反语、互文、并提、顶真(针)。
课后爱做不做的练习:
1.《如梦令》
李清照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
试问卷帘人, 却道“海棠依旧”。
“知否?知否? 应是绿肥红瘦”。
李清照这首词历代评价都很高,尤其是“绿肥红瘦”一句。《草堂诗余别录》评:“结句尤为委曲精工,含蓄无穷意焉。”《蓼园词选》云:“短幅中藏无数曲折,自是圣于词者。”其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出彩,请尝试辨析其中的修辞手法,体会其妙处。
2.参照划线部分续写两个句子,使之构成排比句。要求:语意连贯,具体形象。
一位诗人曾说:“一粒沙里见世界,半瓣花上说人情。”一滴水珠里有浪花的影子,一个眼神里有思念的影子; , ;一块岩石里有群山的影子,一声细语里有关爱的影子。的确,任何小事物都藏有大世界,任何细微处都含有真感情。
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(和语文公众号:homedu25),更多互动课程首发